在全球就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,多數大學生提早加入到求職的隊伍當中。昨日,記者從我市兩所高校獲悉,為了就業,不少應屆畢業生提前下手,不惜血本,趕制大量簡歷,投向各個富有“錢途”的企業公司。據了解,目前我市大學生每人的求職成本在1500元左右,其中包括簡歷制作、形象包裝、各種職業培訓證書以及交通通訊費用等方面。其中,簡歷的投入占很大比重,一份“豪華”簡歷甚至需要15元錢。
據了解,為了使自己畢業時可以順利就業,不少應屆大學生已經開始趕制求職簡歷了。而求職簡歷基本分為紙質簡歷和電子簡歷兩種。為了增大“命中率”,大學生們往往采用廣撒網的形式進行求職,見招聘就去參加,見公司就投簡歷……可是令許多畢業生失望的是,他們在簡歷上的投入沒能與收益成正比,平均成功比率僅為1∶52。據調查,70.5%的畢業生投放大量簡歷后并沒等來錄用通知,甚至連面試機會都沒有。
據某大學招生就業處老師介紹,不少學生的就業簡歷雖然很“豪華”,里面的內容很“豐富”,但是累贅信息過多,有效信息不是很明朗,缺少有針對性的求職意向,工作經歷填寫不完整,自我評價過高等等。并且由于簡歷模版的存在,使得不少畢業生的簡歷十分雷同。該老師說,往往學生和企業的關注點不一樣,多數企業看簡歷最注重的是社會實踐和實習兼職情況,至于專業和成績都被弱化了。除了社會經驗,企業還注重面試時的臨場表達,以及個人能力。因此,學生們將教育經歷寫得非常詳細,甚至把專業課程全部羅列出來是非常多余的。
記者調查發現,多數畢業生在求職時,對于雇傭方的要求不是很明確,簡歷上填寫的社會經驗不能充分體現個人能力,多數為“促銷”、“賣電腦”、“發傳單”等。但一些招聘方則認為這種社會實踐歷時較短,沒有專業性和針對性,看不出職業興趣傾向,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。